生产经营战略也称生产运作战略,是根据对资源要素和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系统作出的一系列决策与谋划,是对生产运作管理系统有关问题的基本分析和判断,以及总的指导思想和系列对策原则。
生产经营战略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
1. 原材料、零件和部件的供应是否可靠、合理?
2. 设施、设备、机器和生产管理系统是否处于良好状态?
3. 销售与生产的衔接是否顺畅?
4. 库存控制政策与程序是否有效?
5. 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是否有效?
6. 设施、资源、物料和产成品的布局是否符合业务要求?
7. 企业是否拥有足够的工艺、技术、项目管理能力?
8. 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成本是否可控,是否还有优化空间?
9. 生产效率是否能够满足业务的需要,是否存在缺货、延迟交付等问题?
10. 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核心能力是什么?这种能力是否正在持续提升还是有所削弱?
企业生产经营战略的目标
生产经营战略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其目的不仅仅是提供具体的产品和服务,而是要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领域内建立某种优势能力,这些能力可以概括为企业产品生产和服务中的三个目标:成本、质量、时间,这三大目标构成了生产经营战略的核心,与生产运作系统密切相关。由于本身的资源及特性所限,企业通常难以在这三个方面同时发力,因此,需要判断哪个目标对解决企业短板、提高企业竞争力最为紧迫和关键,从而集中主要资源,重点突破。
(一)基于成本目标的战略。基于成本目标的战略,即通过发挥生产系统的规模经济优势,以及实行设计和生产的标准化,使得产品的成本大大低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从而获取价格优势,形成一种进入壁垒,其本质是不断追求生产系统的规模经济性。近年来,片面追求基于成本目标的战略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缺陷:一方面,企业规模过大,管理不便,管理效率降低,若增加管理机构,则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容易造成企业生产系统僵化,缺乏灵活性,无法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基于质量目标的战略。基于质量目标的战略,即企业把质量因素作为竞争优势的来源,依靠顾客能感知到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优势赢得高市场占有率和稳定的利润。具有高质量产品的公司会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也会从市场成长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在规模上处于劣势的企业,更应重视采用这种生产战略,把质量作为赢得市场份额的出路。例如,通过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方法,ge公司成功地把一种质量管理方法演变成为一个高度有效的企业流程设计、改造和优化技术,继而成为卓越的跨国企业。
(三)基于时间目标的战略。基于时间目标的战略指企业把时间作为一种关键的竞争优势来源,通过缩短产品开发和制造周期以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使企业具备提供众多产品种类和覆盖更多细分市场的能力。基于弹性制造、快速反应、丰富品种、持续创新等方面而构成以时间为基础战略的企业,能够减少方方面面的业务时间消耗,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与顾客保持密切的联系,易于吸引到最优质的顾客。
生产经营战略是企业在生产的成本、质量、流程等方面建立和发展相对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它规定了企业生产制造和采购部门的工作方向,对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有效的支撑。企业的生产经营战略不能仅根据企业内部生产条件来确定,还应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和企业整体战略的需要。
案例分析:格兰仕公司
广东格兰仕企业(集团)公司是1979 年成立的一家羽绒制品生产企业,1992 年开始转产微波炉,经过短短的十年时间,已经成长为我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企业,具有年产1500 万台微波炉的生产能力,自从1993 年以来,格兰仕微波炉连续蝉联我国微波炉市场占有率第一名。
格兰仕的成功是科学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结果,而其成本领先战略则主要是通过规模经营来实现的。格兰仕领导层认为,要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或领域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迅速扩张规模,然后再把规模上的绝对优势转化为成本上的比较优势,从而才能击败竞争对手。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格兰仕在生产规模上实现了跳跃式和超常规发展:1993年试生产微波炉1万台, 1994年增加到10万台,1995年又增加到22万台,1996 年扩大到65万台,1997年猛增加到300万台,1998年又增加到450万台,1999年突破600万台,2000年生产1200 万台, 2001年进一步增加到1500万台。
通过实行规模经营,格兰仕有效地降低了单位产品的直接生产成本、分销成本、推广成本、技术成本和原材料采购成本等,成为本行业的成本领先者。首先,通过迅速扩张规模,提高了对机器、设备和厂房的利用效率,且工人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其次, 实行大规模运输、储存和无差异广告宣传,有效地降低了单位产品的分销成本和推广成本;再次,实行大规模采购,增强了对原材料供应商的侃价实力,从而降低了原材料采购成本;最后,实现规模经营,降低了单位产品所包含的技术成本,例如,2000 年格兰仕投入新产品研究开发费用尽管高达2亿元人民币,但分摊到1200 万台产品上,每台增加的成本费用只有10多元,这要远远低于具有同样技术含量但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的技术成本。
扫描二维码关注汉哲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资讯